港珠澳大桥自2018年10月开通至今已有四年时间,这项工程总投资达1200亿,从项目的调研、设计、施工,一直到竣工通车历时15年之久。无论是在我国国内还是国际层面上,都算得上是超级工程。不过,当时在工程即将完工的前一年,发生了一件轰动社会各界的造假案。
2017年5月,香港廉政公署收到匿名举报信,信中举报在港珠澳大桥香港段,负责混凝土质量检测的嘉科工程顾问有限公司,为了套取检测费而隐瞒下属实验所检测造假事实。在港珠澳大桥项目的建设过程中,主要的建造材料就是混泥土,仅仅只是在跨海主桥段混凝土的使用量就超过了百万吨,如果混泥土的安全出现问题,将会出现难以承受的后果。其实,在此之前香港廉政公署就已经接到过香港土木工程拓展署发来的嘉科工程顾问有限公司混凝土检测报告,土木工程拓展署指出该检测报告存在造假嫌疑。当这两份证据一起被提出时,香港廉政公署才开始着手进行调查。
由于混凝土是一种通过人工进行合成的建筑材料,其呈现的抗压能力通常会受到生产工艺以及生产厂家的用料配比差异的影响。因此,混凝土材料需要通过质量检测来检验其是否达到工程质量要求,主要的检测程序包括“定型”、“养护”、“测压”等。
嘉科工程顾问有限公司在香港颇具规模,2012年通过招标方式选为港珠澳大桥建设项目混凝土质量检测单位。而后,在大屿山北部的小蚝湾成立专门为港珠澳大桥项目进行混凝土检测的试验所。
大家都知道,在混凝土质量检测过程中,一般都是采用专业检测设备记录测试参数,系统则会自动生成检测报告。在前文中,我们曾经提到土木工程拓展署,质疑其混泥土检测报告存在造假。主要依据,第一是该公司同一批次下的样品检测报告序号,存在跳号情况。有可能是人为对检测工作进行了中断,中间出现其他检测的操作。第二,所有的混凝土样品检测,不管是否通过,检测系统只会出具一份记录单,但该公司的同一样品检测却出现了两份检测记录且时间前后相隔仅有一分钟。
香港廉政公署对该公司下属试验所的嫌疑人开启了逐一讯问,但审讯的过程并不顺利。在调查中发现,有18人存在造假嫌疑,但大家都拒不承认罪行,调查过程一度陷入僵局。随后,香港廉政公署在审讯过程中,采用了著名的博弈理论——“囚徒困境”,给嫌疑人们提供了两种供述罪行的选择方案。如果大家都拒不交代,那么每个人判刑1年;如果坦白交代与拒不交代的人员各占50%,那么坦白交代的人可以无罪释放,但抗拒交代的人要判刑20年;如果大家都坦白交代则各判5年。在这种人性的考验下,审讯立刻有了新的进展。
据嫌疑人供述,检验所在成立的第二年就已经开始出现,由于内部人手不足、检测工作量加大等问题,而导致检测工作频频出现失误,而该公司的领导层在知晓问题的根源时,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是选择通过造假的方式掩盖错误。首先是在压力检测环节中出现操作失误,进而导致样本的合格率过低。其次,检测样品必须在水中经过28天的养护,才可以进行检测。但该机构的内部管理混乱,导致大部分样品都超过了28天的养护时间,才进行检测。该公司领导层授意检测工作人员,通过采用金属柱等硬物代替样本检测、调整电脑检测日期等方式进行造假。
最后,港珠澳大桥混凝土检测造假案,以18人串谋诈骗罪成立,2019年判3至32个月刑罚不等,2021年对其中11人进行加刑,判处有期徒刑12至24个月不等的结果落下帷幕。虽然后续对港珠澳大桥异常混凝土砖块进行质量检测,由于异常混凝土砖块占比较低,其影响对大桥质量可以忽略不计,但却使得港珠澳大桥无故增加了5800万港币的二次检测费用,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工程的建设进度,其所带来的社会影响更是恶劣。